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传承弘扬沂蒙精神 绘就新闻资讯

来源:天之家 发表于:2021-11-11 10:32 阅读:

眼下,层林尽染,八百里沂蒙秋意正浓。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前,群雕《力量》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驻足仰望: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一辆辆小推车装满支援前线的物资,艰难行进在山水间。小车后是一个个目光坚毅、勇往直前的沂蒙百姓,沿着曲折蜿蜒的道路盘旋而上。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场景,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背后,正是沂蒙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滔滔沂河水,流淌着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巍巍沂蒙山,耸立着党和人民生死与共的历史丰碑。

感天动地的沂蒙情怀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以沂蒙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儿女抗战的历史波澜壮阔,“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根植在沂蒙老区人民的心中,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感人至深的篇章。

“照片上的这个人,叫明德英,是俺奶奶。”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孙媳妇耿胜红正在给游客讲述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

当年,“沂蒙红嫂”王换于在自家小院创办战时托儿所,包括罗荣桓将军一对儿女、几位烈士遗孤在内的42个孩子,在王换于及家人照顾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家人曾问王换于为何如此“狠心”,老人平静地回答:“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在沂蒙山区,“村村有红嫂、乡乡有烈士”。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抗战期间,沂蒙妇女就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在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血染疆场。

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和拥护子弟兵,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临沂市政协常委、市委党史研究院一级调研员李洪彦认为,沂蒙精神深刻揭示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真理,生动揭示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联系。

人民军队也用实际行动回报着人民。1943年农历除夕夜,临沭县朱村被日伪军包围。危急时刻,英雄的“钢八连”在连长鄢思甲的带领下火线驰援,经过6个多小时血战,击退了敌人。朱村平安了,可“钢八连”24名年轻的战士却永远长眠在沭河畔。当地村民留下了过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战士的传统,在生活富足的今天仍被传承。

这样的事例在蒙山沂水间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仅1944年3月至1945年3月,八路军就解救群众1.9万人。

“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质,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永恒课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功密码。”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王巨新说。

为新时期沂蒙精神代言

沂蒙精神已经深植在沂蒙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这里宝贵的精神财富,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时代楷模”、猝然倒在工作岗位上的鲁南制药集团负责人赵志全,作为沂蒙山区最大企业的负责人,他生前没为自己置办过一套房产。他对自己很“抠门”,却时刻关心着职工的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依靠职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职工”的诺言。

接过发展接力棒的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告诉记者:“我们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坚持科技自强自立,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的作用,不断提高民族医药工业的竞争力。”

“党和国家给了这么多好政策,应该想方设法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驻沂水县四十里堡镇洪沟村第一书记郭圣刚,今年已经修了5000多平方米“户户通”水泥路,建了42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流转了80多亩土地种丹参,建休闲广场,整修危桥,建光伏发电站……这位党龄27年、年龄54岁的老党员,一刻都没有停歇。

9月,已经干过两批共5年第一书记的郭圣刚,又报名参加了新一批“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我想为群众多干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郭圣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