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抗议者在白宫前举行示威,质疑美军在喀布尔机场的撤离程序和美国对阿富汗的承诺。 视觉中国供图
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份名单,硬生生地把世界劈成了两半,一半叫“民主”,一半叫“独裁”。名单上的110个国家和地区,是受美国政府邀请参加12月9日至10日“全球领导人民主峰会”的“民主政体”;不在名单上的其余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则是美国政府眼中的“威权政体”。
以“民主”为名义,拜登攒了“民主峰会”这个“局”。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这次“民主峰会”将集中讨论“民主国家面临的挑战”,围绕“抵御威权主义”“打击贪污腐败”“促进尊重人权”三个主题征求“大胆而可行”的意见,鼓励各国领导人提出“捍卫国内外民主人权”的宣言与倡议。
“民主峰会”参会名单的多重标准
从提出之日起,“民主峰会”就受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如潮批评。最广受质疑的,就是选择出席峰会的“民主政体”的标准。
即便从美国政府资助的“自由之家”组织发布的“2021年世界自由指数”看,这份受邀嘉宾名单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自由之家”2021年发布《世界自由》调查报告,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状况打分,分值从0到100分不等,得分越高表示“民主”程度越高。在“民主峰会”邀请名单中,既有100分的芬兰、挪威和瑞典,也有仅20分的刚果(金)。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学者史蒂文·费尔德斯坦指出,如果根据《世界自由》报告的排名,超过30%的受邀参加“民主峰会”国家“没有自由”或“只有部分自由”。
引起争议的国家包括肯尼亚、刚果(金)、伊拉克、印度、菲律宾等。肯尼亚现任总统乌胡鲁·肯雅塔,曾因卷入部族冲突而受到国际刑事法院的“反人类罪”指控。刚果(金)因政府军屡屡侵犯人权、司法部门任意拘捕等问题,受到联合国多次点名批评。伊拉克政府是美国推翻萨达姆之后一手创建的,其颁布的法令被指有违《日内瓦公约》和《海牙公约》,政府本身跟“民选”更是毫不沾边。印度总理莫迪作为著名的民族主义者,曾因迫害穆斯林受到美国制裁,印度2020年颁布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也曾引起轩然大波。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被指“发动血腥禁毒战争”,至今还在国际刑事法院的待审名单上。
同样让人费解的是,“自由之家”那份“美式民主”榜单上的一些“优等生”,如93分的安道尔、71分的突尼斯和66分的玻利维亚等,却被排除在受邀名单之外。最出人意料的或许是不丹。近年来,不丹从君主制转型为君主立宪制,在2021年“世界自由”指数中得分为58分,却不在峰会邀请之列。新加坡也意外“落选”。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自“9·11”之后,美国开始强行对外输出民主,但美国自身治理成效却不足以让其成为全球榜样,导致美国的对外“民主输出”和国内“民主建设”都彻底失败。所谓“民主峰会”并不是以“民主”为基本判断标准,而是以美国利益和相关利益集团的对外交往偏好来划分是否属于“民主阵营”。
美国召集这次“民主峰会”的参会名单,遴选标准看似模糊不清,实际上反映了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学者乔舒亚·库尔兰特兹克认为,邀请一些备受争议的国家参会是出于战略考虑,而不是因为它们在美国看来是“民主自由”的。比如,菲律宾在南海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美菲之间有军事合作协议。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理人”。同样,邀请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印度参会,华盛顿就必须邀请印度的“死对头”巴基斯坦,以免美巴关系进一步恶化。
美国拟定“民主峰会”参会名单的另一层考量,是打压中国和俄罗斯。王文指出,美国邀请一些并非美国盟友的国家参会,是为了挑拨这些国家与中俄的友好关系,为对抗中俄虚张声势。
分析普遍认为,美国苦心经营的这次“民主峰会”,邀请名单是“大杂烩”式的,从一开始就让峰会的“民主”招牌失去了道德制高点。
发达国家民众对“民主”的不满尤甚
拜登并不是第一个把“民主”作为重要外交议题的美国总统。亚特兰大理事会学者、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主管丹尼尔·弗莱德指出,自1941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以来,将“民主”作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基础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尽管美国对全球民主进程给予的支持时而自相矛盾、时而惺惺作态,但历届美国政府都将“民主”视作应对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等一切“问题”的法宝。
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优,全力践行行业的担当使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详细]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
阅读(415)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