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2021”系列解读之六
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新华网记者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2021,中国,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2021,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人类正经历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2021,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带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之年迈出新气象,创造新辉煌。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年终系列报道“习近平的2021”之“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21年,无论是深入国内考察调研还是在国际舞台发表讲话,习近平都着重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时代课题,向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坚定的决心和坚决的举措。
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十次地方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北京、河北、贵州、福建、广西、河南、青海、西藏、陕西、山东……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共10次赴地方考察调研。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每次考察调研,习近平必看环保、必谈生态。
新年首月,习近平冒着严寒,前往北京、河北等地实地考察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他特意强调要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聚焦“冰雪”同时不忘“绿色”,足以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心中的重要位置。在今年的考察中,还有许多地方的生态问题是他长久关注的。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3次就“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贵州毕节黔西县,沿江岸步行,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告诫当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大力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于2000年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今年3月,习近平再次来到福建,察看生态茶园、国家公园等。“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对于当地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习近平给予肯定,强调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习近平13岁的时候就来过漓江,泛光见底的景色给他给留下了深刻印象。“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今年4月,习近平乘船看漓江,叮嘱要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一直非常关心。“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今年10月,习近平来到山东东营,考察黄河入海口,随后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期的黄河保护和治理指明方向。
在青海,他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在西藏,他要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陕西,他关注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在河北,他深入塞罕坝林场,要求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看山、看水、看林,在一路行进中为“绿色中国”步步谋划。
“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习近平说。
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一条主线贯穿——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开局之年习近平谋划发展全局时贯穿的一条主线。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详细]
阅读(415)2021-12-27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
阅读(415)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