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潘维:执迷“C位”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为什么无法新闻资讯

来源:天之家 发表于:2021-10-24 10:26 阅读:

中新社北京10月22日电 题:潘维:执迷“C位”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为什么无法理解中国道路?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过去几百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西方中心论随之产生。有西方中心主义者认为,西方对人类政治的理解是唯一正确且普适的,并对中国选择的政治道路产生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有何历史成因?是否可以消弭?中国应如何与一些执迷“C位”的西方国家打交道?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减少西方对“他者”的文化偏见,成为促进跨国界“世界文明”崛起的力量。

潘维:执迷“C位”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为什么无法

资料图:2021年6月24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者对中国的政治道路有着什么样的误解?

潘维:主义是“重要”或“至上”的意思。西方中心主义强调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文明是人类最优秀的文明,且认为自己对人类政治的理解唯一正确、所以普适。这大概就是年青人讲的执迷“C位”。

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生有四方面成因,导致他们误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在文化层面。西方中心主义属于绝对主义。在宗教上,他们在“一神教”文化里成长;在哲学上,他们习惯于非对即错的“二分法”。在政治制度上,他们认为,如果资本主义是“对的”,共产主义就是“错的”。缺乏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导致他们很难宽容中国独特的政治道路。

二是在生产技术层面。人类生产的方式先后经历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时代。中国在第一产业时代领先,但西方在第二、第三产业时代领先。基于持续三百年的技术优势,西方迄今有牢固的优越感。

三是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中国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中国传统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西方中心主义者看到19世纪马克思的“预言”未得到应验,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是“错误”的,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选择政治道路就存疑。浸染在非此即彼的“一神教”文化里,他们很难理解中国在处理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是在政治共同体层面。世界各国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共同体之间竞争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里明确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政治共同体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三大要素:第一是规模,即国民和国土的综合规模;第二是内聚力;第三是生产力。对西方中心主义者而言,中国在上述三方面都构成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然而,他们没意识到中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主张符合历史潮流。中国认识到,相对于人口和人类技术而言的地球越来越小,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合作应该大于竞争。

潘维:执迷“C位”的西方中心主义者,为什么无法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要理解其最鲜明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向西方听众,我们应如何讲清楚“中国特色”?

潘维: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消灭私有制、终结市场机制,要推翻现存的世界经济秩序。他们希望借此在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中国共产党要扩张,要推翻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

中国共产党章程将马列主义写入自己的行动指南,但强调中共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点是许多西方中心主义者刻意忽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最新的行动指南,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成果,早已实现了理论飞跃。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而非挑战者或“搭便车”者。

我们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