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踏上红军长征革命圣地,就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人民网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系列报道。
江西赣州东部,于都河水悠悠流淌,滋养着这座叫于都的小县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人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强调。
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于都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坚定走好新长征路。
讲好红色故事
“长征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时光荏苒,红军长征结束已经过去85年了,记者踏入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双绣球草鞋把记者带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绣球草鞋。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是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鞋尖上绣着两个绣球。鞋的主人是于都县岭背乡老红军谢志坚,在送他离家远征时,青梅竹马的爱人春秀,送给他这双别致的鞋。
整个长征路上,这双鞋谢志坚只穿过两次。1951年,谢志坚回到于都寻找春秀,才得知长征后不久,春秀就被杀害了。谢志坚带着这双草鞋,伏在春秀墓上痛哭。
在于都,有太多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故事,也有太多饱经沧桑的红色文物。
如今硝烟散尽,但“长征情结”早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在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祠堂里,今年77岁的肖南斗坐在草鞋凳上,一个弧形的腰杆、四根麻绳、一撮稻草,边打草鞋边给家乡的孩子们讲述草鞋与长征的故事。
肖南斗给孩子们讲述草鞋的故事。人民网 罗娜摄
“我爸爸看到不少红军战士没鞋穿,便悄悄组织村民,在家里打起了草鞋,五六天的时间赶制了二百多双草鞋,全部送给了住在村里的红军。”肖南斗13岁便跟着父亲学做草鞋,那熟练的动作,历经岁月的沉淀,显得更加厚重。
肖南斗说:“只要有时间我都会来这里编草鞋,哪个小孩来看,我就给他讲长征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江西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红色家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通过向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社会力量捐赠等形式,投入资金近亿元,对68处革命文物进行了修缮。同时,依托县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大对红色题材文学创作、词曲创作等支持力度,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馆长蓝华英说道。
用好红色资源
“长征小道”成为康庄大道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在于都县祁禄山镇,一条蜿蜒曲折的红军小道隐藏在山林之中。
红军长征小道。人民网 罗娜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南下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之前,其中一支部队就是从这里秘密出发的。
秋日下午,记者跟随祁禄山镇三级主任科员刘炳发重走红军长征小道,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拾级而上,山间小道多为羊肠小道,蜿蜒曲折,在古石桥、初心树、思源井、登贤桥等景点,碰到不少来这里组织团建的人们。
游客体验红军长征小道。人民网 黄睿靖摄
“这条红军长征小道已经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刘炳发告诉记者,自从红军长征小道开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重走长征路,不仅带动了地方旅游发展,还富了村民口袋。
历经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终点,不少游客累得气喘吁吁。“特意穿了登山鞋来走红军长征小道,没想到还是这么累,可想而知当年红军的艰辛。”游客刘叶青告诉记者,下次要带小孩来体验一下,让他们不忘“来时路”,走好“今后路”。
这条长征小道,如今成了附近村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截至11月16日, 电影《长津湖》 中国内地累计票房已达56.51亿元,距离影史第一的《战狼2》仅一步之遥。...[详细]
阅读(415)2021-11-23
阅读(415)2021-11-22
阅读(415)2021-11-22
阅读(415)2021-11-22
阅读(415)2021-11-21
阅读(415)2021-11-18
阅读(415)2021-11-18
阅读(415)2021-11-18
阅读(415)2021-11-18
阅读(415)2021-11-18